近20家上市公司代表走进上期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5月24日,上期所和中国上市公司协会联合开展“2023上市公司走进上期所交流活动”。活动邀请近20家上市公司代表走进上期所,全面了解期货市场发展情况以及期货行业服务实体的相关举措。同时,为了加强企业套保内控管理,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相关专家针对上市公司参与期货和衍生品业务披露新规进行了全面解读,并就期货市场如何服务上市公司提质增效进行了探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进入期货和衍生品市场,通过套期保值管理风险成为上市公司的主流选择。据统计,2022年国内共有1130家上市公司发布了2798条套保公告。上市公司套保参与率也在不断提升,由十年前的6%提高到了2022年的23%。
今年一季度有340家非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发布套保相关公告,公司数量同比增加7.6%,其中47家公司首次发布套保相关公告。截至5月16日,共有超600家A股上市公司发布了1270条套期保值公告,其中仅4月以来就发布了818条公告,较去年同期增加57.9%。
多家上市公司代表表示,通过参与期货和衍生品交易,能够有效管理日常经营中面临的原材料、产成品价格波动风险及汇率波动风险,提升公司经营质量。同时,公司通过不断发挥产业链优势,借助场内期货工具开展合作套保,还可以为中小企业客户提供风险管理方案,增强上下游客户黏性,推动供应链协同稳定发展。他们认为,这与期货和衍生品市场法治建设不断完善、服务实体能力持续提升有很大关系。
不过,在上市公司利用期货和衍生品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部分上市公司存在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超出套保所需进行投机、套期保值大额亏损、信息披露不够全面等情况。这需要上市公司树立正确投资观念,综合分析自身及市场风险情况并进行有效评估,健全内部规章制度,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
今年1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先后发布修订后的5号和7号自律监管指引,新增“期货和衍生品交易”一节进行专门规定,规范上市公司期货和衍生品交易,进一步支持上市公司利用套期保值进行风险管理。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相关人士介绍,相较于套期会计要求,5号指引对于套期定义相对宽松,明确了套期保值业务为管理外汇风险、价格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等特定风险而达成与上述风险基本吻合的期货和衍生品交易的活动。相关期货和衍生品品种应当仅限于与公司生产经营相关的产品、原材料和外汇等,且原则上应当控制期货和衍生品在种类、规模及期限上与需管理的风险敞口相匹配。同时,5号指引对套期保值业务常见交易类型范围定义更加宽泛,主要列举了6种常见交易活动类型;还对上市公司健全内控制度、优化审议程序、明确初始披露内容、优化细化持续评估要求及进展披露内容、丰富定期报告披露内容等方面提供了明确的指引。
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到,上期所长期以来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为宗旨,不断拓展市场服务的广度和深度,面向实体企业、会员单位、从业人员、机构投资者等重要市场参与主体,广泛开展专业化培训和投教活动。后续为了更好地服务上市公司利用期货和衍生品市场,中上协和上期所将持续举办“走进期货交易所”活动,帮助上市公司更好地理解期货和衍生品发现价值、管理风险的功能。同时,双方将在第二十届上海衍生品市场论坛上联合发布“上市公司利用期货市场管理风险”最佳实践案例创建活动,后续还将针对上市公司“外汇风险管理”“套保会计”等各类主题开展培训及实地调研活动。